(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谷雨微)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纽约一瘫痪男子托马斯在接受大脑植入芯片的手术后,逐渐恢复了手部的触觉和运动。美国范斯坦医学研究所称,自从托马斯参与这项研究以来,他的臂力已经增加了一倍多,希望后续可以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人们的下肢。
当地时间7月28日,托马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讲述了他的经历。三年前,托马斯在跳进泳池时摔断了脖子,导致胸部以下瘫痪。为了恢复触觉和运动,在今年3月,他接受了一项长达15个小时的脑部手术,在大脑内植入微型芯片,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托马斯的大脑、身体以及脊髓重新连接起来。这项技术被称为“双神经搭桥”,相当于让感觉及运动信号在托马斯的大脑与身体之间传输。
“‘双神经搭桥’技术发明的目的是让大脑、脊髓和肢体效应器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神经通路,帮助患者恢复完整的运动过程,同时也会刺激脊髓的再生和修复。原理是在大脑皮层中植入电极阵列,拾取患者想象运动时产生的神经信号,经人工智能技术解码转换,再将神经指令发送到人前臂的电极贴片上,刺激肌肉运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牛琦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该原理也同时融合了人工智能系统和穿戴系统,是人脑、脊髓与肢体之间的一个复杂交互的过程。
牛琦进一步表示,“这项技术其实从2000年初就开始显现出一定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目前仍处在临床探索阶段,还未完全应用到临床。但就技术本身来看,在尚无法治愈脊髓创伤所导致的神经元功能缺损或神经修复再生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利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技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部分恢复手臂和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这个技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此外,由于这些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不一定能够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大脑释放的生物电信号转变为物理信号时,也有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同时颅内植入电极的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很多科学家也在思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使用风险更小的生物技术以达到和物理辅助设备同样的疗效。总之,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迭代完善,无论是物理设备的辅助还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都会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方面带来更大的治疗突破。”牛琦说。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